高速公路波形護欄板是一種縱向吸能結構,設置它的基本目的是通過其自體形變或誘導車輛爬高來吸收碰撞能量,防止車輛越出路外或沖入對向車道,最大限度減少對司乘人員的傷害。但最近幾年,波形護欄“傷人”甚至“殺人”的交通事故卻屢見不鮮。
案例:護欄刺穿車輛致1死2傷
6月19日下午1點10分左右,云南鹽津一位25歲男子駕車沿渝昆高速由昭通向昆明方向行駛,在渝昆高速K580+300M處,車輛前部與道路東側護欄相撞,整個護欄穿透前擋風玻璃插進駕駛室內,造成1死2傷。
▲圖:事故現場。
從事故現場圖片來看,原本用來降低事故傷害程度的護欄并未起到應有作用,反而是加劇了事故后果。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護欄呢?另一張現場圖透露了“玄機”。
▲圖:注意圖中黃色圓圈處。
將黃色圓圈區域放大來看,雖然比較模糊,但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圓形端頭波形梁護欄”。
▲圖:局部放大后,可看出護欄端部為“圓形端頭”。
2014年8月18日發生在重慶江津的一起“護欄刺穿車輛”事故,同樣也是這樣的護欄:當天,一名女子駕車載著家人行駛在路上,當其轉身向后座乘客遞手機時,車輛失控撞上護欄。護欄從車頭貫穿駕駛室并從后擋風玻璃穿出,導致坐在副駕駛位的母親身亡。原本呈圓形的護欄端頭,經過撞擊已變成鍥形。
▲圖:重慶江津事故現場。
而國內同類的“刺穿”事故時有發生。
▲圖:“護欄刺穿車輛”相關事故。
什么是“圓形端頭波形梁護欄”?
圓形端頭是我國公路護欄目前較多采用的一種設計形式,這種設計是將半圓型鋼板安裝在波形梁端部。
▲圖:圓形端頭波形護欄。
它雖然符合相關技術規范,但存在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正面相撞時:圓形端頭是固定的,且迎撞面面積小,當發生正面碰撞時,端頭無法隨車輛方向移動,容易因受力刺穿車身,對車內乘員造成直接傷害。
側面相撞時:圓形端頭的錨固力不足,側面碰撞端頭時,車輛容易沖出護欄,駛向路外。
美國目前的高速公路護欄是什么設計?
其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護欄在美國也較為常見。但是,發生過多次“護欄刺穿車身”事故之后,美國開始對護欄端頭進行優化處理,并最終于1993年形成了《NCHRP350報告》,并沿用至今。
目前,美國通過《NCHRP350報告》的護欄端頭形式主要有三種設計:吸能式、外展式、埋入式。
吸能型端頭設計,其中包括端頭位移式吸能和解體式吸能兩種:端頭位移式設計,是通過端頭的位移來消解車輛與端頭碰撞時的動能;解體式設計,是在碰撞發生時讓護欄端頭與立柱解體,以此吸收碰撞時的動能。
▲圖:吸能式端頭。
埋入式端頭設計:將護欄端頭埋入路側護坡之中,實現失控車輛的重新導向作用。這種形式需要合適的地形,比如兩側要有路坡,如果沒有路坡,可借助工程手段“制造”護坡。
▲圖:埋入式端頭。
外展型端頭設計:將端頭向路側安全凈區偏閃一定距離,防止護欄端頭穿透車身。
▲圖:外展式端頭,端頭一段向路側凈區偏閃出一定距離。(注:此圖中的端頭結合了“埋入式”)
結語:交通事故的發生,很多時候都涉及到人、車、路等多種因素。我們無法徹底杜絕車輛故障,也無法完全讓人不犯駕駛錯誤,此時,“友好型”道路及道路設施對減輕事故后果、挽救人員生命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您對此有更專業的看法,歡迎與我們交流、探討。
本文綜合自《高速公路護欄端部處置對策研究》(趙曉亮 謝春磊)、《關于高等級公路護欄設計幾點問題的探討》(王琰 曾憲堂)、《美國高速公路護欄端部處理》(解建華、孫小端、陳永勝、賀玉龍、LouisStephens)、圖說等。